![](../../img/imgIndex/xlk_logo2.png)
当前在我国广受关注并逐步兴起的刑事合规,已经是一个兼及事前与事后、实体与程序的集合范畴,接续性、阶段性地涵括犯罪预防、行为归责、激励安排等三重维度。明确刑事合规大概念之下三重子范畴的区分与关联,有助于厘清有关论题与论域,避免概念混淆、讨论失焦。
一重范畴:企业经营阶段的犯罪预防(风险性层面的防范控制)
刑事合规的第一重范畴,企业经营阶段的犯罪预防(风险性层面的防范控制),即就合法企业防范未然之罪。
此一子范畴系早已存在的企业合规(Compliance)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最广泛的市场主体、中介机构所进行的刑事合规研究的实质:Compliance法律研究作为法律实务的一个颇为传统的领域,其更本土化的义译法近似于法律风险防范,其中当然也内涵着刑事法律风险防范即犯罪预防的组成部分,只不过有关刑事风险的内容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目标等具体业务实际下的法律风险研究或者说企业合规研究(即面向企业的法律研究)中的重视程度与篇幅比重有异。
该子范畴的刑事合规发生于事前阶段,是刑事合规的集合概念之下实施成本最低、社会效果最优、最能发挥企业内生能动性的子范畴。
二重范畴:企业涉罪阶段的行为归责(应罚性层面的评价判断)
刑事合规的第二重范畴,企业涉罪阶段的行为归责(应罚性层面的评价判断),即就涉罪企业论证待决之罪。
此一子范畴系刑法教义学框架内的问题,可以概括理解为企业内行为发生时的主客观归责与应罚性判断问题,亦即企业经营中的合规安排在企业犯罪认定论证中的教义学解释与体系定位问题。
一方面,在组织体责任的范畴,与前一子范畴的刑事合规即事前的犯罪预防相适应,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制定并落实了合规计划,则一旦企业中发生了涉嫌犯罪的行为,则必然涉及到企业内行为对企业的归责问题。将合规计划作为新的超法规要素或者旧有要素的新的考量内容(譬如相当因果或客观归责、罪过、监督管理过失、可谴责性、预防必要性等)纳入犯罪论与刑罚论体系,从而确立并适用实体上影响定罪量刑的组织体责任论。
另一方面,在合规官责任的范畴,从静态授权内容与动态履职流程两个侧面研究证成监督管理义务的保证人地位,从而在刑法教义学体系之内讨论合规官之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刑事可罚性。此系企业内行为对人的归责问题。
该子范畴的刑事合规在刑法理论与诉讼制度上本来并不存在真正需要突破性创新的规则性障碍:理论上不再简单地将单位名义与单位利益这两个因素作为单位犯罪的判断标准,而是将传统上惯于适用在自然人犯罪评价的诸要素延用到企业身上,把企业作为一个独立于企业内员工的归责个体;制度上的适用与理论上的行为时应罚性判断相适应,若企业事前的合规计划已经使得企业内行为不归责于企业或者减轻企业责任,则对该企业就应当根据情况适用撤销案件、法定或酌定不起诉以及无罪、定罪免刑或轻刑判决等,此系既有制度。
然而,实践中几乎是必须依托明确的规范文件作为启动开关,同时需要实务界接受理论体系的新发展:这是观念转换的问题,也是我国刑法上单位犯罪规定过于形式化与简单化的问题。
三重范畴:企业处断阶段的激励安排(需罚性层面的考察挽救)
刑事合规的第三重范畴,企业处断阶段的激励安排(需罚性层面的考察挽救),即就犯罪企业宽宥已然之罪。
此一子范畴即当前在司法制度层面讨论最热烈且已付诸试点、操作指南频出的合规激励或称合规不起诉、企业附条件不起诉、缓起诉的诉讼制度新创。
其由检察机关主导,本质上是不起诉决定与检察建议顺序调换后对企业产生威慑力、强制力的“硬检察建议”。对检察机关而言,是对涉诉阶段经由合规整改考察的企业基于事后需罚性判断的宽宥;对涉诉企业而言,是一种诉讼应对手段或者说刑事危机处置措施。
该子范畴的刑事合规须以程序法上的制度创新为依托,其延展自实体法上企业的特殊预防必要性、再犯可能性等传统刑罚论问题。
(来源:微信公号“应用刑事法学”)
公司决议下次,股东是否打赏的卡死了肯德基阿里
靖之霖(北京)律师事务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执业律师,北京大学《燕大法学教室》刑事法编辑,北京市海淀区律师协会专家讲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律(法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博士。
在学术刊物等专业平台发表专业研究文章数十篇,多次在各级、各类论坛及研讨会获奖、授课、受邀发言。
擅长刑事辩护、代理与控告、争议解决、合规与风险防控;经济犯罪、网络犯罪、刑民行交叉、商事法律事务、涉案财产处置。承办经济金融、涉互联网、数据信息、票据证券、银行税务、人身财产、社会秩序等领域案件。
专业研究:
1. 论文《论刑民行交叉案件中法秩序统一性的分层逻辑:由高利转贷罪展开》,发表于北京大学《刑事法判解》第24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22年版;
2. 论文《探寻刑法上占有目的非法性判断的民法根据:诈骗罪中的刑民交叉认定》,发表于中国法学会法学创新网,在南京大学第三届刑辩经纬论坛暨刑民交叉中的企业(家)刑事风险管控研讨会发表主题演讲;
3. 论文《刑法解释中民事前置法的界定与作用: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为例》,发表于北京大学《刑事法判解》第23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22年版;
4. 论文《论金融犯罪违法性的跨法域权衡判断》,获第五届鹭岛刑事法论坛暨金融机构经营风险控制与金融犯罪辩护研讨会一等奖;
5. 合著《刑法条文理解与司法适用》,法律出版社2021年版;
6. 系列专题研究论文《刑民行交叉案件的规范目的辩护:以案为索聚焦经济犯罪、网络犯罪、秩序犯罪》,在北京市海淀区律师协会及专业论坛、研讨会授课十余场;
7. 合著《金融从业犯罪风险与防范》,中国检察出版社2021年版;
8. 论文《商业创新被扩张认定非法经营罪的备位辩护方案:经济犯罪与网络犯罪的市场秩序逻辑》,发表于《中关村》2021年第8、9期,在北京市海淀区律师协会授课;
9. 论文《论债权之受领权能作为财产罪中的占有形态:网络犯罪的适用》,发表于中国政法大学《法理——法哲学、法学方法论与人工智能》第6卷第2辑,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
10. 系列专题研究讲座《由票据市场刑事法律风险源的识别与应对谈金融市场的刑事合规与辩护》,在专业论坛、研讨会及多家票据金融平台为律师、银行金融企业及从业人员授课十余场;
11. 论文《大数据的微研判:精细化标注赋能刑事合规实效化》,发表于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第八届企业刑事合规高端论坛;
12. 合著《刑事司法大数据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13. 论文《套取承兑汇票出让他人贴现的刑法学分析》,获第三届中国票据研究中心高峰论坛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票据市场发展高峰论坛三等奖;
14. 论文《“砍头息”型“套路贷”的定性辨析》,获中国法学会警察法学研究会第五届警察刑事执法论坛暨新型金融犯罪惩治与防范研讨会三等奖;
15. 论文《担保贷款上高利转贷罪否定论》,获河南省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2020年年会暨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刑事司法保障研讨会优秀奖;
16. 论文《论诉讼时效对物权请求权的不适用——评<民法总则>第196条第1、2项》,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科大法学》2019年第1期;
17.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第四届中德刑事法研讨会综述》,于2018年获官方发布;
18. 论文《紧急避险责任阻却一元论之提倡》,发表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法学》2018年第2期;
19. 论文《核心卡特尔之本身违法原则研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术论文大赛优秀奖;
20. 论文《“直接适用的法”在我国的界定》,获中国政法大学第一届国际法论文大赛二等奖......
我也要当作者思想共享 知识变现
点读是点睛网APP中的一款全民学法的人工智能(AI)新产品。它能“识字”和“朗读”,它使“读屏”变“听书”,解放读者的眼睛和颈椎。它使“讲课”变“写作”,解放讲师的时间和身心。
在点睛网PC或APP端注册,登录点睛网PC端个人后台,点击“我的文章”,填写作者信息并上传文章。当第一篇文章通过编辑审核后,即成为点睛网的正式作者。
作者在点睛网个人中心发布文章,编辑审核合格的才能呈现给读者。作者只能发布自己写的文章,不能发布或转发他人的文章。更不能发布有违法律法规、政府规定,或公序良俗、文明风尚、社会和谐等文章。
作者文章上传后,编辑将在工作日最晚不超过24个小时、非工作日最晚不超过48个小时内完成审核。审核未通过的,说明理由。文章评论的审核,参照以上周期。
本网服务属虚拟电子产品,通过第三方平台支付,退费程序复杂且成本畸高。所以, 一经购买成功,概不支持退费请您理解。谢谢!
本网服务属虚拟电子产品,通过第三方平台支付,退费程序复杂且成本畸高。所以, 一经购买成功,概不支持退费请您理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