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我接到《教育与出版》杂志记者刘倩辰的邮件,让我从法学教师的角度谈谈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和法律人才的培养问题,并给我发来了8个采访的问题。我按照刘记者的提问,根据我11年的法学教学与教育经验,尝试着回答她提出的这些问题。有些问题回答得可能并不正确,但确实是我真心的想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网友多多批评指正!
一、随着依法治国方针的贯彻实施,法治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民众对法律的需求使得法律专业一度成为极为热门的专业。您如何评价目前法学专业的教育现状?存在哪些问题?
答:我国目前法学专业教育是比较混乱的。目前,全国共有630多所法学院系,几乎60%以上的公办大学都设有法学院系。由于国家对于创办法学院(法律系)没有一个统一的准入标准,加上法学院系的办学成本低,国家对法学教育的师资没有统一的要求和标准,1998—2000年左右,全国各地的法学院校遍地开花,几乎是什么大学都设有法学院系。例如,不少师范学院以前的政教专业,一夜之间,摇身一变,就变成了法学院或者法律系,但由于生源质量不够高,师资水平有限,办学条件简陋,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培养出来的法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不高,远远不能适应法治中国建设所需要的法律精英。
因此,可以说,我国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1、法学院校数量过多,法学教育变成一种普法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2、法学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法科毕业生的法学素养和法学功底不够深厚;3、法学教育严重脱离司法实践,无法培养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适应目前的司法实践的需要;4、法科毕业生的数量很多,但真正的法律精英又很少,不少法科毕业生在毕业之后,由于难以通过司法考试,而不能从事司法工作,而只能改行,同时,也导致法科毕业生的就业率非常低下,法科毕业生就业率已经好几年排在各种专业的后面。
二、随着国家经济的日渐繁荣,社会对于法学专业人才的需要也呈日益增长态势。那么目前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符合市场需求?贵校进行过哪些改革尝试?
答:目前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尤其由于难以培养法律精英,学生所学专业过于狭窄,除了略懂一点法律知识外,不懂经济,不懂管理,不懂英语,使得不少法科毕业生不能从事一些高端的法律职业。为此,华侨大学法学院曾经对招生和专业设计进行过尝试。例如,曾经与工商管理学院共同招收一个双学位的班,要求学生在四年内,不仅要修完法学课程,同时,也要修完工商管理课程,毕业的时候,可以获得法学学士和管理学学士两个学位,但这个要求对于大多数学生要求太高了,因为他们的学习时间、精力以及学习悟性有限,不少学生最后放弃,只修了法学课程,此后,再也没有办类似的班级。在今年的招生中,为了吸引学生报考法学专业,提高生源质量,法学院又尝试开设一个涉外法律方向的班级,要求这些学生英语要好,要侧重学习一些涉外法律和国际法,由法学院的双语教师进行授课,这个尝试的效果还有待于观察。
三、在人才培养中,学校应该注重对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培养?
答:在法学人才的培养中,我认为,要注重对学生培养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语言表达能力。我认为,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法律面向的是社会大众,不管是法官、检察官,还是律师,抑或是公证人员,每天都是要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法律关系,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法律人必须把国家的法律精神和意思准无误地传递给当事人,让当事人能够很快了解法律的规定,这就需要法律人具备较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尤其是检察官和律师,时常要在法庭上表达自己的观点,要努力说服法官接受自己的主张,如果不具备很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就难以胜任这份工作。当然,这里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难以在公共场合表达的思想和观点。
(2)文书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也是法科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法律人在从事司法实务工作中,每天都要和各种法律文书打交道,每天都要撰写各种各样的法律文书,尤其是起诉书和判决书的撰写,要求法律人在吃透各种证据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和优美的文字将起诉书和判决书中的法理、情理讲出来,这就要求法律人具备很深厚的写作能力,否则,就会出现各种逻辑漏洞和语法毛病。法律人除了要具备法律文书的写作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法学论文的基本写作能力。在法院、检察院和律师协会中,每年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实务研讨会,都要举办各种各样的征文比赛,法律人如果能够具备很好的论文写作能力,就很容易在这些研讨会或者比赛中脱颖而出,毕竟写作能力是一个法律人法学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你的写作能力很好,说明具备了很好的论证能力、思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3)观察思考能力。法科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必须时常关注社会上的热点案件,关注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并运用法律人的思维对这些案件和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形成自己的结论。
(4)公共理性情怀。法科学生还要有公共理性情怀,关心社会弱势群体,要有公民的意识,不能只认识到自己享有什么权利,还要认识自己应当履行什么义务,要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的普法宣传,积极从事法律援助、法律诊所工作以及社区矫正等公益工作,通过参加这些公益项目来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
四、其中,作为法学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材存在哪些问题?
答:我国目前法学教材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编制的教材太多太烂。目前在市场上,不少主编教材是主编者为了评职称或者完成某个课题项目,而组织一些法学专家撰写而成。但由于法律的判断不是真理的判断,而是正义或者价值的判断,不同的作者可能因为价值观和正义观不同,在某个法学问题上所持的观点并不一样,将这些持不同观点的作者所写的内容编入一本教科书,难免会出现体系的混乱和观点的冲突,使得整部教科书没有自己的立场,没有理论根基,没有学派思想。
(2)法学教科书严重脱离司法实践。我国目前的不少法学教科书是简单地对现行法典进行注释,没有结合现有的案件,如两高颁布的一些指导性案例进行论证,使得教科书严重脱离司法实务,学生及时能够将教科书的所有知识学到手,由于没有一点实务经验,到了司法实践还是要重新再来。
(3)个别法学教科书充满一些意识形态的偏见。在我国目前的法学教科书中,不少教科书还停留在以前“阶级斗争”的时代,不能正确对待西方的法治文明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西方的法治和法学充满了意识形态的偏见,不当地抬高标榜自己国家法律规定的优越性,过度贬低西方法律以及西方法治已经取得的成就,喜欢运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等意识形态的范畴来研究法律,难以客观、公正地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
五、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法律实务经验。目前的法学教师的整体水平是否达到了这种标准?
答:我自己也在做兼职律师,办了不少案件,我越来越发现法学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就如医学是一门很强的专业一样,我们培养出来的法科学生,就如医学院培养出来的医生一样,首先要具备的就是临床诊疗的能力,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具备司法实践操作能力,那么,我们的法学教育就是有缺陷的。目前,我国法学教室的整体水平根本就没有达到这方面的标准,不少老师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一无所知,对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知之甚少,使得这些教师在课堂上只能“纸上谈兵”,对学生除了能够带来一点思维的启迪之外,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毫无益处。
我认为,我国的法学教育应该分层次,迄今为止,我们对法学教育的定位还不清楚,到底是要培养法学家,还是培养法律实务工作者,还是为了普及大众的法律意识。对此,我认为,应该对全国的法学院校进行适当的分类,并根据这些分类对学生进行不同侧重的法学教育。例如,对于一流的法学院校,侧重于法学理论和法学思想的培养,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立法工作和法学教育工作,这就是法学家定位的培养;对于二流的法学院校,侧重法律实务能力的培养,这些学生毕业出来之后主要从事司法实务工作,这是法律实务工作者的培养。对于三流的法学院校,则侧重于普及法律知识,只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就可以从事一些最基本的法律工作。
事实上,目前我国法学教育已经分成一二三流的,通过法学教育市场这跟杠杆,大多数法学家都来自于一流的法学院校,而大多数法律实务工作者则来自二流的法学院校,而那些三流的法学院校毕业生则难以挤进法律精英的行列。当然,我说的是侧重,法学理论、法学思想与法律实务能力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法律实务能力的提升都是需要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和法学思想作为基础的。
六、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日趋增多,就业压力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法学毕业生就业也呈现这一态势,被认为是高失业风险型专业。目前看来,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
答:我认为目前法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过低可能是一个假象。按照西方发达法治国家的标准,我国人口基数这么大,目前的法律人才还是不能满足法律服务市场需求的。这就需要法律人转变就业观念,法律人从事的工作不能局限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还有很多银行、公司企业以及政府等部门需要大量的法律人才,同时,法律人的就业不能局限在大城市或者东部发达城市,许多基层单位,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法律人才还有很大的缺口,据说,在西部的一些欠发达县城,就没有律师。
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推进,法治国家需要法律精英来治理,法官、检察官、律师就是这群精英的代表,法治国家对法律人的素质、水平要求会越来越高,最起码的必须通过司法考试,如果法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连司法考试都过不了,那就意味着他将永远与法律职业无缘,因此,通过司法考试这根杠杆,那些层次比较低的法学院校将纷纷关闭倒闭。法学就业率过低也影响了法学院校的招生人数,例如,我院今年的招生就不如往年,以前,我们每年招收200多人,分为五个班,今年,我们只招到160人(含境外生)左右,分为四个班,我想全国的其他高校也是如此。因此,在法学教育上,目前通过司法考试和就业率这两根杠杆,就可以很好地调整法学招生与就业,让我过的法学教育越来越趋向理性。
七、在德国,法学学生的实践职业能力培养要求要有两年“候补文官见习”,在英国,学生毕业后需要经过至少一年的培训。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法学教育领域我们仍然存在哪些方面的差距?国外教材给国内教材可以提供哪些借鉴和启发?
答:在法学学生实践职业能力的培养上,我国也有类似的做法,例如,在学校里,不少法学院都有模拟法庭,在本科四年的最后一年,法学院校也有安排学生进行实习,但效果都不好,不少实习是假实习,没有带队老师,没有人监督和管理,不少毕业生平时忙着找工作,考公务员,考研究生或者复习司法考试等,根本就没有心思去实习,而是由实习单位开一个假证明,就算有实习了,因此,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中,对于法学学生实践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发达法治国家相比,差距还不少。
我认为,目前法学教育首先要做的是,教育部出台一个法学院校的统一准入资格,那些不符合这些资格的院校关闭,先降低法学学生的数量,推动我国法学教育从大众教育转向精英教育。
其次,将法律硕士入学考试与司法考试合二为一,只要通过了司法考试,就获得了法律硕士的入学资格,可以向有法律硕士教育的法学院校申请,通过复试进行选择录取。同时,废除单纯的法律硕士教育,改为司法研修所,整合法律教学的师资力量,聘请具有深厚法学实务经验的法官、检察官以及律师为司法研修所的教师,这些教师必须为司法研修所的学员上课,由司法研修所向国家购买培养法律学员培训服务。经过两年的学习,通过司法研修所考核之后,才具备从事法官、检察官以及律师的资格,毕业时,同时发放法律硕士文凭和司法研修毕业证书。在检察院、法院招收录用时,不再考核法律知识。
再次,大大压缩法学硕士、法学博士的教育规模。法学硕士、法学博士的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法学家、立法者和法学教育工作者,只允许一流的法学院校可以开办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教育,其他院校只能招收法律硕士(司法研修所学员),这样,通过法学、法律教育资源的整合,才能有针对性且有效地培养法律人才。
对于国外教材,我不是很了解,但我认为,我们在法学教育课程的设计中,应该砍掉一些没有用的法律课程,增加一些实用性的法律课程,例如,案例教学,法律文书的写作等。
八、请您推荐2本法学专业教材,并简单说明推荐理由。(每本50字左右)
答:(1)清华大学法学院张明楷教授写的《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这本书是我国目前教科书市场上影响最大的一本著作。本书带有强烈的客观主义、法益侵害、结果无价值论的刑法立场,作者在本书中回归刑法解释学的本位,既立足于我国的司法实践,又借鉴了不少德日有影响力的学说观点。
(2)北京大学法学院陈瑞华教授写的《刑事证据法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因为本书遵循“从中国法制经验出发,总结中国法学理论”的学术宗旨,对中国刑事证据进行深入的研究。
来源:吴情树博士的法律博客(清源论法)
公司决议下次,股东是否打赏的卡死了肯德基阿里
福建泉中律师事务所律师,华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法学院,分别获得法学学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兼任福建省刑法学研究会理事、福建省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北政法大学禁毒法律与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华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泉州市政法委执法监督员,主要从事刑事辩护工作。
曾在《法学》、《中国刑事法杂志》、《法治论丛》、《政治与法律》、《刑法论丛》(赵秉志主编)、《刑法评论》(赵秉志主编)、《刑事法评论》(陈兴良主编)、《刑事法判解》(陈兴良主编)、《刑法问题与争鸣》(于志刚主编)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我也要当作者思想共享 知识变现
点读是点睛网APP中的一款全民学法的人工智能(AI)新产品。它能“识字”和“朗读”,它使“读屏”变“听书”,解放读者的眼睛和颈椎。它使“讲课”变“写作”,解放讲师的时间和身心。
在点睛网PC或APP端注册,登录点睛网PC端个人后台,点击“我的文章”,填写作者信息并上传文章。当第一篇文章通过编辑审核后,即成为点睛网的正式作者。
作者在点睛网个人中心发布文章,编辑审核合格的才能呈现给读者。作者只能发布自己写的文章,不能发布或转发他人的文章。更不能发布有违法律法规、政府规定,或公序良俗、文明风尚、社会和谐等文章。
作者文章上传后,编辑将在工作日最晚不超过24个小时、非工作日最晚不超过48个小时内完成审核。审核未通过的,说明理由。文章评论的审核,参照以上周期。
本网服务属虚拟电子产品,通过第三方平台支付,退费程序复杂且成本畸高。所以, 一经购买成功,概不支持退费请您理解。谢谢!
本网服务属虚拟电子产品,通过第三方平台支付,退费程序复杂且成本畸高。所以, 一经购买成功,概不支持退费请您理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