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imgIndex/xlk_logo2.png)
在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海明威在自己的获奖感言当中说道:“写作,最好的状态,是孤独的生活。”但海明威自己最好的作品是在这种无边无际的孤独当中写出来的吗?
嗯,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到这个问题。
当然,海明威的确花了大把大把的时间,一个人坐在打字机后面,孤独地写作。但在这些手稿之外,其实海明威花了很多时间刻意地把他自己“浸入”到作家圈子当中,并从这当中获得了不少灵感。
比如,他在1920年左右把家搬到了巴黎,去融入一个“被放逐的艺术家/作家”的小圈子。“被放逐的艺术家/作家”其实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当中除了海明威,还有大名鼎鼎的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因为写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而被称为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海明威搬家到巴黎的时候菲茨杰拉德已经在左岸住了挺长时间。
这些“被放逐的艺术家/作家”都成了“迷失的一代”的重要成员,他们经常会在巴黎左岸的咖啡馆里讨论政治,或者闹闹哄哄地一起在巴黎夜晚的街头畅饮,与此同时他们也在这里写出了很多20世纪最伟大、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海明威并没有追求“把自己隔离于尘世之外”。
他仍然处于一个人际交往的小圈子当中,这个小圈子会不断给他带来灵感,并帮助他写出了一些非常厉害的作品,比如在1926年出版的《太阳照常升起》。
话说回来,从海明威的经历当中,律师能学到什么呢?
对青年律师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你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你有没有能力去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圈子,并在这个小圈子当中植入一些极为聪明又能和你相互扶助的“同道中人”。
这些人将会拽着你、刺激你,让你用最短的时间成长成为一位杰出的律师。
就此,励志演说家吉姆·罗恩曾经说过一句非常出名的话:
“我们每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基本上取决于我们身边最亲密的5个人,这5个人的平均水平就是我们能达到的高度。”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做出聪明地选择。
我们经常会忘我地去追求在微信上有越来越多的联系人,最好能加满好多个微信号,或者追求在微博上有更多的粉丝,或者追求在领英上拥有500+的联系人。
忘我到常常会忘记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去建立一个人脉关系网。
人脉关系网不是人越多越好。
真正“有用”的人际关系网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这张网往往人数不多,但联系密切,“网中人”之间会有实际的交往,而且这种交往能对“网”中的每一个人都起到扶助作用。就像左岸作家们的那个能让灵感迸发的小圈子一样。
我们今天提及的“小圈子理论”可能和大家通常理解的“人脉关系网”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与其单纯地去追求一个巨大、松散的人脉关系网,不如花一些时间去培养一个小圈子。
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把自己放到一些极为聪明、有创造力、努力工作又值得信任的“同道中人”当中去——这些人可能是你在律所的同事,也可能是你通过各种活动和渠道,在工作和生活中认识的人。
“近朱者赤”,你可能会通过这样的“小场景”获得以下好处:
合 作
上世纪70年代,几位当时年轻又自负的电影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还有布赖恩·德帕尔马——后来被合称为“电影小子”,横扫了好莱坞。
电影小子之间当然存在竞争关系,但他们之间也有密切合作,相互分享资源,甚至跑去帮其他小子拍电影,互相针对其他小子的作品写写影评,结下了“相识于微时”的深厚友谊。
现在回头看,甚至可以说他们联手改造了电影行业。
青年律师之间当然也存在相似的竞争关系,但那些最终从这个行业“胜出”的选手,却常常是最会与其他律师、同行合作的人。
青年律师往往有一种很可怕的思维方式:“如果我帮助其他人获得了成功,那我就无法取得成功了”。
更成熟的思维方式则应该是:“如果我能先帮助其他人取得成功,他们或许会有机会、有能力拉我一把”。
从实操层面看,如果你能培养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圈子,就等于拥有了一个可以充分信赖的“顾问委员会”,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可以拉你一把——无论是具体的业务问题,还是让人纠结的职业发展困境。
他们会帮你在社交媒体上传播你写的文章。随着你们的共同成长,这个小圈子里的人还会帮你留意新的业务机会和新兴的业务领域。
如果他们因为各种职业转换的原因成为了你要抱大腿的“甲方”,那多年的了解和信任也会为你带来切实的新业务。
进取心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伊隆·马斯克、彼得·泰尔、麦克斯·拉夫琴、雷德·霍夫曼,以及其他几位如今的硅谷巨头当时都在Paypal工作。
经过了一次一次职业转换之后,他们中的这些人要么参与创办了现在的硅谷“独角兽”公司,要么在早期就参与投资了这些如今市值都过10亿美元的公司,在硅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Paypal派系”:
可以被纳入这个派系的公司包括facebook、领英、Palantir、特斯拉、SpaceX、Yelp、youtube等等。
这些如今的巨头,相识于Paypal,并在那里组成了自己的小圈子;然后随着圈子当中大家的成长,又逐渐在硅谷范围内形成了一个规模稍大的“小圈子”。
这个圈子当中的人相互刺激、相互督促,才能让大家不断成长,不断创新。
我们什么时候进步最快?
就是当你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比你(至少在某一个方面)比你优秀的时候。
NBA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球员,Larry Bird和Magic John,可能没有相互地映衬与比较,都不会成就传奇。
乔布斯、比尔盖茨和甲骨文的创始人拉里·埃里森,他们之间既有“你死我活”的竞争,但也相互“刺激”,完成了各自的创新与成就。
如果你想要在法律行业有长足的发展,你就需要把头从电脑和文件当中适当地抬起来,把自己扔到一个优秀的“小圈子”里去。
释放压力
海明威和其他“迷失的一代”的成员经常一起跑到酒吧或者咖啡馆聚会。
在HBO导演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同名纪录片当中,有很多镜头都记录了他和“电影小子”的其他导演一起打球、一起去酒吧的场景。
小圈子里的人,不仅会一起工作,也会一起放松、一起玩儿。
对青年律师来说,去和律所当中你信任的同事,或者圈子里的其他同行一同离开办公的高压环境,去轻松闲聊,或者一起去运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要知道,从事法律行业不仅是一个持续hard模式的“游戏”,同时也是一份极为消耗、甚至透支生活的职业。
你的家人、爱人、从事其他行业的密友,可能无法真正理解从事这份职业的艰辛和挑战。
因此,如果你能在工作之外还和自己“小圈子”里的成员一起放松一下,哪怕只是简单地饭聚或者闲聊,都将是一件十分幸福又幸运的事情。
释放压力,一起吐槽,分享故事,互相鼓励。
这样的小圈子,这类人脉关系是有可能会伴随你的整个执业生涯的。
独木难支,孤掌难鸣
现在你可能会开始思考:那我的小圈子到底需要多少人呢?
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教授罗宾·邓巴或许可以给我们一点启发。上世纪90年代,邓巴教授给出了著名的“邓巴数”——
我们每个人最多可以与150个人维持基本的社交关系——这是我们人类的大脑容量决定的。
除了“150定律”,邓巴教授还对“我们到底能和多少人维持紧密的、有实质内容的社交关系”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5个。
以此作为参考,我们小圈子的人数其实控制在4-6个就可以了。
这个数字既能保证圈子中的“多样性”,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听到不同的声音,又不会因为人数太多而导致难以协调大家沟通的方式和时间。
要去经营一个“有意义”的小圈子,你和圈子当中的人应该安排好定期见面的时间,同时随时保持沟通。
相互分享有价值的资源,建立一个方便沟通的渠道,利用微信群之类的工具。
分享自己在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圈子当中的其他人花上3-5分钟的时间一起想想就解决方案;分享彼此的好消息——无论是案子和解了,还是拿下了某个大项目。
建立一个小圈子并不等于“划地盘”和“拉帮结派”,也不等于把你自己和律所的整个平台、整个团队隔离开来。
有一个小圈子只是纯粹地可以帮助你从这种紧密的“专业关系”当中获取更多正能量,在律师执业的这条路上走的更远而已。
如果你有一个非常远大的目标和理想,那你要面对的就会是一条hard模式、永远充满挑战的职业道路。
一个人孤独地走完这条路太难了,一个紧密的小圈子或许能让你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原作者:Jay Harriongton
(来源: LEGALSMART)
公司决议下次,股东是否打赏的卡死了肯德基阿里
LEGAL SMART首席市场咨询顾问/CEO,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及美国波士顿大学法学院。
于2017年8月创立LEGAL SMART,致力于以多年的法律市场营销及业务拓展经验为青年律师、合伙人、律师团队及中小型律师事务所提供全面、专业的市场服务。
思想共享 知识变现
点读是点睛网APP中的一款全民学法的人工智能(AI)新产品。它能“识字”和“朗读”,它使“读屏”变“听书”,解放读者的眼睛和颈椎。它使“讲课”变“写作”,解放讲师的时间和身心。
在点睛网PC或APP端注册,登录点睛网PC端个人后台,点击“我的文章”,填写作者信息并上传文章。当第一篇文章通过编辑审核后,即成为点睛网的正式作者。
作者在点睛网个人中心发布文章,编辑审核合格的才能呈现给读者。作者只能发布自己写的文章,不能发布或转发他人的文章。更不能发布有违法律法规、政府规定,或公序良俗、文明风尚、社会和谐等文章。
作者文章上传后,编辑将在工作日最晚不超过24个小时、非工作日最晚不超过48个小时内完成审核。审核未通过的,说明理由。文章评论的审核,参照以上周期。
本网服务属虚拟电子产品,通过第三方平台支付,退费程序复杂且成本畸高。所以, 一经购买成功,概不支持退费请您理解。谢谢!
本网服务属虚拟电子产品,通过第三方平台支付,退费程序复杂且成本畸高。所以, 一经购买成功,概不支持退费请您理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