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师业越来越重视管理,也出现了不少的流行名词。但这些名词背后的涵义,你都知道吗?
经过十多年的从业历练,结合听过、见过、感受过、接触过的法律事件或当事人等,笔者认为,律师的良性稳健发展必然离不开律师服务的专业化、团队化、规范化、流程化、产品化、信息化及主动化等服务技能、服务模式、服务载体及服务理念方方面面。
服务技能篇
专业化
安身立命之本
专业化是律师执业安身立命的本钱。其实,何止律师业如此,所有行业都面临在专业上见高下。不过,律师业出现了同仁偏离专业轨道,沉浸于“专业外”的侥幸或觥筹交错,乐此不疲,大显身手。这或许与司法环境不无关系,同时,也与时代浮躁症候,一切向“钱”看的观念密不可分。
作为律师,毋庸沉浸于公检法等部门穿梭游离,执迷于傍高官傍大款难以自拔。越是时代浮躁,越需要自甘寂寞,多挤时间攻心于专业,潜心于法律文本推敲,用心于遣词造句的锤炼。只有专心了,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发展;只有专注了,才能摆脱浮躁气息的侵扰,才有所收获,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只有专业了,才能运用专业知识服务好当事人,才能具备在法治疆场驰骋的资本;只有专家了,才能帮助到更多人,惠及更多善心人士,让他人服膺专业,全然“安居乐业”去。
服务模式篇
团队化
千万别沦为“团伙”
团队化是律师提供法律服务的必然,是解决律师单打独斗,或千里走单骑的不足与弊端,从而通过团队协作以解决律师个人的经验欠缺和精力不足的缺陷。团队化就是律师兵团作战,破解个体律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实困境,实现客户利益最大化。但团队化不是几位律师的简单拼凑或组合,更不是为了忽悠当事人死拼硬凑的友情“出场”了事,否则,就沦为“团伙”,既然为“团伙”,迟早得散伙。
所谓团队,必然需“组团”才“对”,至少两位律师以上紧密组合,志同道合,智慧搭配,专业互补,才终究“团”“对”。组团过程是不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时间磨合,考察,考验的。笔者自从业以来不忘初心,一直在组建团队,此前总“事与愿违”。这多半源于定位不准,“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所导致。
不过,组建团队甚似钟情的恋人,这不仅需要那份“含情脉脉”的微妙感觉,更需要“情投意合”的“道德契约”约束,而且更在乎“金钱诚可贵,案源价更高,若为理念(人品)故,两者皆可抛”!有人不是说,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么!笔者坚信,只要你已经在路上,就会遇到不少与你一路同行的人!
规范化
让客户感受到整体人格
其实,对于执业多年的律师,都有组建团队的想法或已经拥有了团队。但仅组建了团队不过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还难以保障服务的质量或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即便团队成员都很优秀,但如果不加以分工,有机调配,是难以提供匹配、高效、优质服务的。这涉及团队的管理问题。不少人都懂得,即使将全球最美的身体部位组合在一个人身上,也未必能超过希腊神话的“海伦”,或国人所知晓的西施等人。所以,团队不论大小,都需进行角色定位,各司其职,各谋其事。
除有序调配人员外,在服务方式和内容上也必须规范有序。这不仅让客户感受到团队成员服务有序,而且感受到服务质量的一体化和整体人格,比如修改法律文书的规范、操作指引,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的胡乱敲打。
流程化
模块化、步骤化的思维
规范化是流程化的前提,流程化是规范化的保障。比如,在服务客户过程中,(1)指定特定联络人,便于特定人员和当事人对接,不至于当事人找上门来相互推诿或口径不一致。不少当事人陈述,有法律顾问但往往顾而不问,遇到事情时,又常常见不到人;还有的就是团队成员反馈的信息五花八门,有的甚至是冲突、矛盾的;(2)固定邮箱收文、发文。通过固定邮箱收文发文,得以保障服务的团队参与性、整体性、连续性,和服务的及时性、有机性;(3)处理法律事务的模块化、步骤化。比如修改法律文本的有章可循;办理案件时,从制作方案,列明材料清单,起草法律文书,立案证据梳理,开庭前证据系统梳理、模拟法庭、代理思路的修正,出现可能情形的预案及代理词等庭前准备,庭后的跟进等等,都需形成模块化、步骤化的思维,并加以实施。
只有通过流程化的设置,才能保障规范化服务,保障团队律师在学习与成长,沟通与交流,批判与砥砺中前行。
服务载体篇
产品化
让法律服务固化而有形
笔者经常和同仁说,法律服务的“可视化”,这里边最为核心的就是服务的“产品化”。以前,觉得这样的想法很“荒唐”,心想法律服务如何能如商品可观、可鉴!但事实上,法律服务确实可以固化,有形化!业界已有不少律所推出了服务的“产品化”,算是法律领域探索“可视化”服务的先行者。
这不,人工智能已初见锋芒,对律师而言,俨然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局面。比如,处理民间借贷纠纷,涉及的法律法规,司法裁判趋势,证据清单,方案的合理合法设计,文书的草拟,问题应对等形成服务指引,便于在提供法律服务过程中轻车熟路,游刃有余。
信息化
大数据用起来
产品化是信息化的“内容”,信息化是产品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法律服务不能囿于传统的纸和笔,也不能津津乐道于“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理念!如今的法律服务需要借助互联网,利用大数据,拓展人工智能,将各类信息采集,归纳,提升,研发从而推出成果,同时,利用互联网的载体、技术优势,将个人心得,成果,优势加以推送,因势利导,广而告之。此外,还需借助互联网技术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归口管理,增强服务可视化的优势,增添特色及鲜明个性等等。
产品化的过程也是信息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信息化的过程也是产品化的显现,提升及推动。不仅如此,还需利用信息化加强服务管理,提升服务品质,拓宽服务外延,挖掘服务内涵,促使服务品质与信息化齐飞。
服务理念篇
主动化
避免纸上谈兵
前文“六化”固然核心,重要。但说一道万,服务需要通过客户的体验,随时随地能让客户感受这份服务才是硬道理。一切好的,美的想法或方案,如果没有人去实施,去行动,皆为枉然。律师服务尤为如此。此前,笔者常常听当事人说,律师不过是花瓶,真有事情时,往往无能为力,甚至有的还“吃了原告,又吃被告”!当然,不论这些说法是事出有因,还是确有此事,作为律师业一员,有必要反躬自省。古人不是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吗?
律师行业中不排除确实有人“收人钱财,不替人消灾”(不是说,“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逻辑,而是从职业操守,职业精神角度审查,确实大跌眼镜,相去甚远),专业的好坏暂且不说,关键是,服务的态度不端正,服务的意识淡薄,服务的行动常常停留在“纸上谈兵”,少有冲锋陷阵,替人解忧的!对于这样的服务,当事人自然是不满意的,原本期望律师能扭转乾坤或化险为夷,结果还会误自个儿事儿。这样的做法自然难以得到当事人认可的。
正是如此,笔者这些年一直思考律师如何做好服务,如何做好过程服务,如何做好后续服务或“售后服务”?理论的探讨纵使百花齐放,理论的追问纵使豁然开朗,没有扎根现实土壤,没有经过现实的检验,所思所想不过是天马行空,自娱自乐而已。
所以,归根结底,需要在服务本身下功夫。作为当事人而言,原本对法律就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如果由当事人事先过滤,再找律师把脉诊断,要么瞎猫碰到死耗子,要么病入膏肓、无力回天,要么小题大做、煞有介事……为了解除当事人疑虑,做到事前设防,事中跟进,就得主动服务,主动了解当事人的方方面面,避免挂一漏万,或错过良机。
总之,凡事换位思考,多站在当事人角度思考,处理问题,为当事人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火墙并做到时时更新。
(文章来源:方圆律政)
公司决议下次,股东是否打赏的卡死了肯德基阿里
曾用名李博,70后新锐律师,评论员。现上海海华永泰(昆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先后毕业于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从事律师执业15年,现致公党党员,云南省保监局社会监督员,西南政法大学首批咨询委员,西政云南校友会发起人之一,西政云嶺学社创始人,西政雲嶺大讲堂缔造者。
致力于公司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及投融资;公司并购、改制与破产及清算;建筑工程、房地产;矿业等领域法律事务。一直倾力于民法基本理论、民法热点问题及民法哲学、法哲学等方面研究;先后在《中国法律评论》、《方圆律政》、《中国律师》、《民主与法制》、《社会科学家》、《温州大学学报》、《四川理工大学学报》、《现代物业》、《重庆律师》、《民法哲学研究》、《云南经济日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著述《法意人生》、《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典型案例研究》,《保险法律实务操作指引与风险防控》,正筹划《文明的门前》专著出版,秉承“岁月流逝,笔耕不辍”的信念,诠释“嘴巴子、笔杆子、脚丫子”的“诸子文化精神”!
思想共享 知识变现
点读是点睛网APP中的一款全民学法的人工智能(AI)新产品。它能“识字”和“朗读”,它使“读屏”变“听书”,解放读者的眼睛和颈椎。它使“讲课”变“写作”,解放讲师的时间和身心。
在点睛网PC或APP端注册,登录点睛网PC端个人后台,点击“我的文章”,填写作者信息并上传文章。当第一篇文章通过编辑审核后,即成为点睛网的正式作者。
作者在点睛网个人中心发布文章,编辑审核合格的才能呈现给读者。作者只能发布自己写的文章,不能发布或转发他人的文章。更不能发布有违法律法规、政府规定,或公序良俗、文明风尚、社会和谐等文章。
作者文章上传后,编辑将在工作日最晚不超过24个小时、非工作日最晚不超过48个小时内完成审核。审核未通过的,说明理由。文章评论的审核,参照以上周期。
本网服务属虚拟电子产品,通过第三方平台支付,退费程序复杂且成本畸高。所以, 一经购买成功,概不支持退费请您理解。谢谢!
本网服务属虚拟电子产品,通过第三方平台支付,退费程序复杂且成本畸高。所以, 一经购买成功,概不支持退费请您理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