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imgIndex/xlk_logo2.png)
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进入我国民法,是我国民法对于高度社会化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的当下的一次重要回应。以下是笔者针对《民法总则》第九条进行的评析。
第九条【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一、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民法总则》第九条确立了一条全新的基本原则即“生态环境保护原则”,也被誉为“绿色原则”。此次《民法总则》制定,最终将生态环境保护直接提升到民法基本原则高度,可谓一次重大突破,是对当代民法重大的价值发展,使得我国民法成为一部更具多元价值的社会化民法典,在追求个人关系的私本位关系合理的同时,也追求个人利益与自然生态利益的关系和谐。
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特别是我国一种关系重大的社会利益,理应成为民事活动的一种体制限制。我国此次《民法总则》立法过程,正是国家面临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严重困扰的时期,因此促进了是否应在民法基本原则层面确立生态环境保护原则的立法思考。
此前,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在环境资源立法中早已得到全面确立和发展,环境保护法也成为新兴的法律部门。环境和资源保护在世界范围大约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逐渐进入民法,主要在侵权法和土地物权法等具体领域得到体现。我国1986年《民法通则》在124条也确立了具体的环境侵权制度;2009年《侵权责任法》第8章“环境污染责任”,又以专章形式计4条规定规范了环境侵权,明确严格责任、因果关系举证倒置等规则,以示重视;1999年《土地法》第38条规定:“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开发未利用的土地;适宜开发为农用地的,应当优先开发成农用地。国家依法保护开发者的合法权益。”
此次《民法总则》起草过程中,一种观点认为,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应当成为当今社会的基本价值之一,我国民法应当体现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明确确立生态环境保护原则。不同的观点则认为,法律存在不同的分工,民法主要功能是保护民事权益,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环境保护问题应主要由环境保护法等去解决,所以不宜确立为民法基本原则。在立法过程中,曾经作为一种妥协的考虑,三审稿考虑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权利行使的原则规定到第五章“民事权利”项下,但到了终审稿提升到了民法基本原则的位置。
二、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原则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首先,注意其为民事活动的原则,应该适用于民事活动的全部领域。也就是说,不像过去只是在侵权法、物权法领域作为局部规范发挥作用,也不是三审稿规定那样作为下位原则仅适用于民事权利行使范畴,而是作为上位原则覆盖于民法所有活动的原则。
其次,应注意这一原则性质上为限制性原则,它和公平原则、诚实信用、权利义务一致等原则一样,从不同角度体现了社会化的要求,所以本身都不是民法的基本体制原则。它和那些具有社会化倾向的原则共同构成对于民法体制的限制原则,对于那些决定民法最一般体制价值的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等,形成一种或多或少属于外部性质的限制。可见,关于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解,不能泛解成一种体制要求,而只是在民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建立了一种价值关联而已。这意味着民法不能因为这一原则规定而沦为自然生态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在适用上只是应当作为一种价值限定或者说兼顾而植入到法律体系解释之中。
再次,该原则并非全面的环境保护原则,而是严格受到“生态”二字的限定,应局限于生态环境领域保护的价值要求。民法本身不以实现全面的环境保护为己任,这一任务仍然是环境保护法的任务,民法只对与自己活动相关的生态环境部分加以保护关切。
最后,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在内容上,不是单纯消极的,应当包括积极的“节约资源”在内,此即“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之谓。也就是说民事活动涉及到资源利用时,当事人还应当力行节约,尽力避免浪费。
所以,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进入我国民法,是我国民法对于高度社会化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的当下的一次重要回应。但对于这一原则,我们应当清醒看到,它本身不是环境法对于民法的体制入侵,而只是民法对于环境法的一次伸手援助,作用只能是脐带性的、桥梁性的(看,中国民法母亲是多么的伟大,连不是她的孩子都要养一把),这一原则作为一条中国民法上平等、自由等体制原则的例外,诚希望环境法立足好自己的本位,看守好自己的灵魂,不要丢了自己的本体。
(文章来源:龙卫球的法律博客)
公司决议下次,股东是否打赏的卡死了肯德基阿里
《民法典》编纂重要专家、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中国网络与信息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哲社领军人才、中美富布莱特学者、教育部法学学科教指委委员,工信部工业和信息化法治战略与管理重点实验室主任、网信办/教育部网络空间国际治理基地主任、中国科协/北航科技组织和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
参与立法:2015年11月,作为主持人组织团队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总则”专家建议稿(北航版)》,提交立法部门作为立法参考。2016年2月起,担任中国法学会“中国民法典合同编”召集人之一,共同主持完成中国法学会“合同编建议稿”。并先后参与《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公司法》(修改)《著作权法》(修改)《专利法》(修改)《标准化法》(修改)、《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无线电管理条例》(修改)等立法起草。
研究方向:民商法(民商法、知识产权法、比较民商法)、工业信息化法(航空航天法、无线电法、网络与信息法)。
主要著述(专著、论文集和主编):《民法总论》(第二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2005年获中国首届法律图书奖);《民法基础与超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民商法转型与再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6月版);《法学的自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版);《法学的日常思维》(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法政学思:从撤退开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无线电法国别研究》(主编,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美国商业法律环境研究》(主编,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最高人民法院物权法司法解释(一)条文理解与适用指南》(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释义与适用指导》(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年版)等。
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
我也要当作者思想共享 知识变现
点读是点睛网APP中的一款全民学法的人工智能(AI)新产品。它能“识字”和“朗读”,它使“读屏”变“听书”,解放读者的眼睛和颈椎。它使“讲课”变“写作”,解放讲师的时间和身心。
在点睛网PC或APP端注册,登录点睛网PC端个人后台,点击“我的文章”,填写作者信息并上传文章。当第一篇文章通过编辑审核后,即成为点睛网的正式作者。
作者在点睛网个人中心发布文章,编辑审核合格的才能呈现给读者。作者只能发布自己写的文章,不能发布或转发他人的文章。更不能发布有违法律法规、政府规定,或公序良俗、文明风尚、社会和谐等文章。
作者文章上传后,编辑将在工作日最晚不超过24个小时、非工作日最晚不超过48个小时内完成审核。审核未通过的,说明理由。文章评论的审核,参照以上周期。
本网服务属虚拟电子产品,通过第三方平台支付,退费程序复杂且成本畸高。所以, 一经购买成功,概不支持退费请您理解。谢谢!
本网服务属虚拟电子产品,通过第三方平台支付,退费程序复杂且成本畸高。所以, 一经购买成功,概不支持退费请您理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