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0月8日,海关总署发布了《海关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一)》(征求意见稿),及其《轻微违法免罚事项清单》和《初次违法免罚事项清单》,向全社会公开征求修改意见。10月17日,《老林说法》第68期,发表了《海关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几个问题》,对海关总署《裁量基准(一)》(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几点不成熟的修改意见。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33条的规定,轻微违法和初次违法无危害后果或者危害轻微的,可以不予处罚,海关针对这条法律规定,拟公开“轻微违法和初次违法免罚事项清单”,针对清单所列的免罚事项,老林说说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轻微违法,有没有造成危害后果如何判断?
《行政处罚法》第33条规定,“轻微违法”,“及时纠正”,“没有危害后果”,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能不予处罚。“轻微违法”,比较容易判断,比如当事人虽然违反海关监管规定,但只是程序性违规,没有少缴税款,或者没有影响贸易管制(国家禁止或者限制某些商品进出境),也没有多退出口税款的,都可以认定为轻微违法;“及时纠正”就是补办海关手续或者补缴税款等,也比较容易理解。但“没有危害后果”比较不容易认定,比如:商品编号申报不实,但没有少缴税款,也没有影响贸易管制,算不算危害后果?影响海关监管秩序算不算危害后果?加工贸易手册延期核销算不算危害后果?减免税设备擅自抵押没有办海关手续算不算有危害后果?等等,这些行为有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确实不好判断,应当由海关总署对各种轻微违法形式有没有造成危害后果,在免罚清单中作出明确,海关执法中才能具体操作,如果在免罚清单上还是列明“没有造成危害后果”作为免罚的一个必备条件,因为过于抽象,海关执法对具体案件的违法行为是不是造成危害后果,还是没有一个具体的判断标准,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所有轻微违法及时纠正的,都可以作出不予处罚决定,如影响海关统计准确性的申报不实行为,改单或者删单重报的,均不予处罚;一是所有轻微违法行为,即便及时纠正的,但还是统统都要处罚,如影响海关监管秩序,加工贸易保税料件擅自外发加工,特定减免税海关监管货物擅自抵押贷款的,虽然当事人及时纠正违规行为,违规案件的涉案货物价值也不大,但是,海关认为造成了危害后果,不能予以免罚。这样,就有可能让“轻微违法免罚事项清单”的发布流于形式,成了摆设,对海关公正执法和当事人贸易合规,都起不到有效作用。
所以,建议修改如下:
《轻微免罚事项清单》中的第1、2、4、5、6条中的“没有造成危害事后果”的免罚条件,予以删除,并在上述五种案件类型中列明无危害后果的具体情形。如:
1、无证到货的违规行为,如果当事人补办许可证或者退运出境的,应当属于无危害后果不处罚;
2、影响海关统计的违规案件,如果海关还未将当事人申报事项纳入当期统计数据范畴的,则属没有危害后果不处罚;
3、影响许可证申报不实违规行为,补办许可证或者货物退运出境的,算是没有危害后果,可以不处罚;
4、影响税款征收的申报不实违规,当事人补缴税款的,算是没有危害后果,可以不处罚;
5、影响出口退税违规案件,当事人将多退税款还回税务机关的,也可以算是没有危害后果不处罚。
二、主动披露,不应作为轻微违法免罚条件
《行政处罚法》第33条规定轻微违法免罚条件,轻微违法、及时纠正和无危害后果,但法律并没有将主动披露作为轻微违法的免罚条件。当事人主动披露违法行为,什么条件下可以免罚,是另外一种独立的行政法律制度,《行政处罚法》第32条另有明确的规定,与第33条轻微违法免罚制度是分立的,而不是交叉的。但是,《轻微免罚事项清单(征求意见稿)》中第2、3、6条规定:“在海关发现其违法行为前,当事人自查发现主要违法事实,并主动向海关报明”的,作为轻微免罚的条件,如:申报不实违规影响海关统计准确性的,申报不实违规影响海关监管秩序的,或者其他程序性违规案件,当事人主动披披露的,可以免罚。
老林认为,当事人主动披露程序性违规行为,不予行政处罚,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不应作为轻微免罚的条件,主动披露的违规行为,本可以根据《稽查条例》、《稽查条例实施办法》以及海关公告的相关规定和规则,予以减免处罚。而轻微免罚,主要是指案件违法情节轻微,无危害后果的,可以不处罚,这里的违法情节轻微,一般表现为:
1、涉案货物价值较小,根据不同违法形式,涉案货物价值在20万元以下、10万以下或者5万元以下的,可以分别认定为违法情节轻微;
2、程序性违规,如违规行为没有影响税款征收、进出口许可证管理或者出口退税的,就是程序性违规,这类程序性违规行为,如果涉案货物价值较小的,可以认定为情节轻微;
同时具备以上两个条件的,就是情节轻微免罚的情形。
3、涉税涉证违规,如申报不实影响税款征收、许可证管理和出口退税,但税款数额较小或者案值较小,并补缴税款或者补办许可证、退运的,也是违法情节轻微免罚的情况。
所以,建议如下:
1、将《轻微免罚事项清单(征求意见稿)》中第2、3、6条规定的主动披露免罚条件的内容,予以删除;
2、无证到货、影响海关统计和海关监管秩序的违规案件,案值在10万元、50万元和10万以下,并及时纠正或者补办海关手续的,可以轻微免罚;
3、《轻微免罚事项清单》(征求意见稿)第6条规定的其他程序性违规案件(《海关处罚条例》第18条),涉案货物价值10万元以下并及时补办海关手续的,可以轻微免罚;
4、影响许可证管理、税款征收和出口退税的违规案件,案值在5万元以下,少缴税款在5000元(或者3000元)以下,多退税款在5000元(或者3000元)以下,并能补充提交许可证、退运、改单、重报或者补缴税款的,可以轻微免罚。
三、特定减免税货物轻微违法,什么情况可以免罚?
特定减免税货物进口之后,大多数货物在3年之内还要接受海关监管,应按海关监管规定使用,如果企业不按规定使用则属违规,海关可以依法处罚。比如:企业将特定减免税货物转让给他人,出租出借给他人使用,或者改变了减免税设备的海关核定用途等等,都是违规行为,而且影响海关税款征收,涉税款较高,一般不可能作为轻微违法免罚的案件处理。
但是,有些程序性违规的特定减免税案件,例如擅自抵押贷款、融资租赁违规案件、改变备案使用地点等违规案件,没有影响税款征收,如果案值较小并及时纠正或者补办手续的,可以轻微免罚。但是,上述的擅自抵押违规案件、融资租赁违规案件,一般案值至少都有几百万元,而且具有漏税的风险,不能作为轻微免罚案件处理。改变特定减免税设备使用地点的案件,即设备换了一个未在海关备案的使用地点,但违规之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即便货物价值再大,也可以作为轻微违法且没有危害后果来进行对待,予以轻微免罚处理。
另外,海关监管的特定减免税设备,在自用的同时,也为其他单位加工或生产,且加工或生产的产品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类项目,是不是属于违反海关监管规定呢?老林认为,首先,海关监管期内的特定减免税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如果没有改变使用主体,即免税进口设备申请人自己使用或者生产,无论是为自己生产,还是为他人生产,都是合规的,例如,众所周知的“代加工”企业“富士康”,其进口的减免税生产设备,都是为第三方加工生产手机等电子产品,但并未违规,只有转让、出租、出借才算违规;其次,在使用过程中,如果进口免税设备的用途改变了,没有按照海关核定的特定用途使用,背离了国家鼓励发展等税收优惠产业政策的初衷,则也是违规行为。但如果既没有改变减免税设备使用的特定主体,也没有改变特定用途,则不是违规行为,不需要列入轻微免罚的范畴。
所以,建议如下:
1、删除清单第7条的规定,“在海关监管年限内,未经海关同意,减免税设备在自用的同时,为其他单位加工或生产,且加工或生产的产品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类项目,并能够补办相关手续的”,上述由申请人正常使用的同时为他人提供服务,行为本来就不是违规行为,不需要作为轻微免罚的对象。
2、清单第9条的规定增加一项,或者另外增加一条:“未经海关同意,擅自将特定减免税设备移出海关备案的使用地点,并能够及时纠正的”,纳入轻微免罚的范围。
四、初次违法的危害后果,大多与涉案货物价值无关
初次违法免罚清单,海关将“初次违法”界定为:2年内同一直属海关关区内没有对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的。这个规定,将初次违法的范围作了扩大解释,对企业是有利的。首先,其他直属海关对同一当事人做出过行政处罚,不影响初次违法的认定;其次,2年以前受到海关做出过行政处罚,不影响初次违法的认定;再次,当事人被其他行政机关处罚过的,也不影响初次违法的认定。
初次违法的危害后果,申报不实影响统计准确性和海关监管秩序,以及申报不实影响税款征收和许可证管理的,与货物价值或者少缴税款有一定关系,货物价值或者税款越大的,危害后果一般也会越严重。但是,对于《海关处罚条例》第14条规定的无证到货违规、第18条规定的各种违规,只要不影响税款征收和许可证管理的,如:擅自开拆海关监管货物、擅自交付海关监管货物、擅自将涉案保税料件与其他保税料件调换的,违法行为的危害后果与货物价值大小,没有直接关系,只与行为性质有关。例如:当事人未经海关许可,擅自开拆一票进口货物,无论是价值50万元,还是价值500万元,只要未影响税款征收,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危害后果取决于开拆行为的违法性,与被开拆货物的价值大小,没有直接关系,初次实施擅自开拆行为,并及时纠正的,都是初次违法危害后果轻微,应予以免罚。
所以,建议如下:
1、《海关行政处罚“初次违法免罚事项”清单》第1条 “违法货物价值10万元以下”,应当从免罚条件中删除;
2、清单第6条“违法货物价值10万元以下”,应当从免罚条件中删除;
3、清单第7条第2项的“物品价值5万元以下”,改为“漏缴税款在10000元以下”。
以上属于个人意见,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首发:微信公众号“老林说法”
公司决议下次,股东是否打赏的卡死了肯德基阿里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权益合伙人
擅长领域:海关行政处罚与纳税争议解决 进出口贸易合规项目咨询 走私犯罪刑事辩护
微信公众号:老林说法
林倩律师曾在海关总署调查局、缉私局长期从事案件调查、审理和法制工作,负责全国海关重大、复杂、疑难案件的调查和审理工作,主办多起全国重大影响的特大走私违法案件。参与《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和《反走私工作条例》的起草工作,并牵头多部海关总署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制定工作。
加入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后,先后为多家跨国公司提供了海关商品归类、特许权使用费和价格争议项目服务,办理了多起复杂疑难并具有代表性的海关行政处罚听证和复议案件,为棉花、木材、成品油、冻海产品和固体废物等多起的重大走私犯罪案件提供刑事辩护,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带领德和衡律师事务所“海关与国际贸易”业务团队,在业界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同时,2017年开始,林倩律师在《中国海关杂志》开辟“老林说法”专栏,发表专业文章三十余篇,出版《海关行政处罚与纳税争议》专著,并在各类业务论坛和培训班上主讲相关业务数十次。
林倩律师曾经服务过的客户包括:中石油、泰科电子、梅赛德斯奔驰、松下电子、阿里巴巴一达通、惠科金扬、日照钢铁、艾默生、大陆汽车和铁科克诺尔等。
我也要当作者思想共享 知识变现
点读是点睛网APP中的一款全民学法的人工智能(AI)新产品。它能“识字”和“朗读”,它使“读屏”变“听书”,解放读者的眼睛和颈椎。它使“讲课”变“写作”,解放讲师的时间和身心。
在点睛网PC或APP端注册,登录点睛网PC端个人后台,点击“我的文章”,填写作者信息并上传文章。当第一篇文章通过编辑审核后,即成为点睛网的正式作者。
作者在点睛网个人中心发布文章,编辑审核合格的才能呈现给读者。作者只能发布自己写的文章,不能发布或转发他人的文章。更不能发布有违法律法规、政府规定,或公序良俗、文明风尚、社会和谐等文章。
作者文章上传后,编辑将在工作日最晚不超过24个小时、非工作日最晚不超过48个小时内完成审核。审核未通过的,说明理由。文章评论的审核,参照以上周期。
本网服务属虚拟电子产品,通过第三方平台支付,退费程序复杂且成本畸高。所以, 一经购买成功,概不支持退费请您理解。谢谢!
本网服务属虚拟电子产品,通过第三方平台支付,退费程序复杂且成本畸高。所以, 一经购买成功,概不支持退费请您理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