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imgIndex/xlk_logo2.png)
随着我国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以下简称“App”)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现象的日益重视,不仅与App治理相关的法律文件相继出台,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App专项治理工作组等部门亦相继开展各项整治工作,推进相应制度落地。
除已产生广泛影响力的《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和《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外,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针对App个人信息保护、权限申请、SDK使用等相继出台多项网络安全实践指南,为App运营者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操作指引。2020年9月,“App个人信息保护合规评估工具”上线,助力App运营者提高个人信息保护能力。
下文将基于已出台的各项App治理制度,结合各部门在App合规整治工作中的通报情况,形成App合规要点清单,为App运营者提供页面设计、隐私政策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权限申请、与第三方合作、平台内容审核以及网络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参考。
App合规要点清单(简表)
App运行前 | ||
1.在App首次运行时是否通过弹窗等明显方式提示用户阅读隐私政策等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 □是 | □否 |
2.是否由用户主动选择勾选同意隐私政策等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 □是 | □否 |
3.是否采用与背景颜色相近的字体、刻意缩小字号、弹出键盘遮挡、置于边缘等不明显方式展示隐私政策链接? | □是 | □否 |
4.是否在获取用户同意前即开始收集个人信息或打开可收集的个人信息权限? | □是 | □否 |
5.是否要求用户一次性授权同意打开多个系统权限或同意收集多项个人信息,否则无法正常使用基本业务功能? | □是 | □否 |
隐私政策等个人信息处理规则设置 | ||
1.是否设置有公开发布且单独成文的隐私政策等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 □是 | □否 |
2.是否易于访问,比如进入App主界面后,在4次点击内即可访问? | □是 | □否 |
3.是否易于阅读,比如字号、颜色、行间距等不会造成阅读困难? | □是 | □否 |
4.是否清晰易懂,符合通用的语言习惯,使用标准化的数字、图示等,避免使用有歧义的语言? | □是 | □否 |
5.是否逐一列明用户使用App各项业务功能所需提供的个人信息或需开放的权限的目的、方式、范围、存储地点、出境情况、超期处理方式等内容? | □是 | □否 |
6.是否针对涉及个人敏感信息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进行明确标识或突出显示? | □是 | □否 |
7.是否逐一列明委托的第三方或接入的第三方产品或服务的名称以及其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规则? | □是 | □否 |
8.是否明确对外共享、转让、公开披露个人信息的目的、涉及的个人信息类型、接收个人信息的第三方类型,以及各自的安全和法律责任? | □是 | □否 |
9.是否在处理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发生变化时,以适当方式通知用户,比如更新隐私政策等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并提醒用户阅读? | □是 | □否 |
10.是否明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规则? | □是 | □否 |
11.是否明示个人信息更正、删除、撤回同意、账号注销等操作渠道? | □是 | □否 |
12.是否明示个人信息安全投诉、举报渠道? | □是 | □否 |
个人信息保护 | ||
1.是否在收集用户银行账号、生物识别信息等个人敏感信息时,通过弹窗、设置单独协议等显著方式同步明示个人敏感信息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 □是 | □否 |
2.是否以欺诈、诱导等方式诱骗用户同意个人信息处理申请? | □是 | □否 |
3.是否仅以改善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定向推送信息、研发新产品等为由,强制要求用户同意收集个人信息? | □是 | □否 |
4.是否在用户拒绝后仍处理个人信息? | □是 | □否 |
5.是否在用户不知情或未授权的情况下,以隐蔽方式(比如录音、拍摄、录屏、定位等敏感功能在后台执行)处理个人信息? | □是 | □否 |
6.是否在用户不知情或未授权的情况下,以隐蔽方式读取并上传剪切板中包含的个人信息和公共存储区中的个人信息? | □是 | □否 |
7.是否超出用户授权同意范围或者某项具体业务功能提供的必要范围或频率处理个人信息? | □是 | □否 |
8.是否因用户不同意处理非必要个人信息或打开非必要权限,拒绝提供业务功能? | □是 | □否 |
9.是否在用户拒绝或撤回同意扩展业务功能的个人信息处理请求时,拒绝提供基本业务功能? | □是 | □否 |
10.新增业务功能申请收集的个人信息超出用户原有同意范围时,若用户不同意,是否拒绝提供原有业务功能(除新增业务功能替代原有业务功能外)? | □是 | □否 |
11.是否为用户提供拒绝接收定向推送信息,或停止、退出、关闭相应功能的机制,或不基于个人信息和个性化推荐算法等推送的模式、选项? | □是 | □否 |
12.是否建立个人信息安全影响评估制度? | □是 | □否 |
13.是否提供有效的更正、撤回同意、删除个人信息及注销用户账号功能? | □是 | □否 |
14.是否建立并公布个人信息安全投诉、举报渠道,并在承诺时限内受理并处理? | □是 | □否 |
15.是否在用户账号注销后,对其个人信息作删除或匿名化处理? | □是 | □否 |
权限申请 | ||
1.是否在用户触发相关业务功能时,同步告知权限的申请目的、个人信息处理范围及方式等内容? | □是 | □否 |
2.是否在申请相机、位置、麦克风等可收集个人敏感信息的权限时,采取用户选择临时单次授权的方式? | □是 | □否 |
3.是否存在向操作系统声明与业务功能无关的系统权限的情况,例如在AndroidManifest.xml文件中声明无关的安卓系统权限? | □是 | □否 |
4.是否在声明文件(如AndroidManifest.xml)中严格按照格式规范逐一声明App(包括嵌入的SDK)将申请的权限? | □是 | □否 |
5.是否在用户拒绝或撤回同意某业务功能非必要系统权限时,强制退出或关闭,影响与此权限无关的业务功能的使用? | □是 | □否 |
6.是否在用户明确拒绝或撤回同意业务功能所需权限时,仍频繁申请系统权限,干扰用户正常使用? | □是 | □否 |
7.是否未经用户同意更改其设置的系统权限授权状态,如App更新时自动将用户设置的权限恢复到默认状态? | □是 | □否 |
第三方处理个人信息委托 | ||
1.是否委托第三方处理个人信息? | □是 | □否 |
2.是否在超出隐私政策等个人信息处理规则明示的范围,亦未作匿名化处理的情况下,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 | □是 | □否 |
3.是否对委托行为进行个人信息安全影响评估,确保受委托者具备相应的数据安全能力? | □是 | □否 |
4.是否以合同、审计等合理方式对受委托者进行监督? | □是 | □否 |
第三方产品或服务接入 | ||
1.是否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选择接入第三方产品或服务? | □是 | □否 |
2.是否建立第三方产品或服务接入管理机制和工作流程,并在必要时应建立安全评估等机制设置接入条件? | □是 | □否 |
3.是否与第三方产品或服务提供者通过合同等形式明确双方的安全责任及应实施的个人信息安全措施? | □是 | □否 |
4.是否向用户明确标识产品或服务由第三方提供,并提醒用户关注第三方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 □是 | □否 |
5.是否妥善留存平台第三方接入有关合同和管理记录,确保可供相关方查阅? | □是 | □否 |
6.是否要求第三方依法向用户征得收集个人信息的授权同意,并在必要时核验其实现的方式? | □是 | □否 |
7.是否要求第三方产品或服务建立并公布响应用户请求和投诉等的机制,以供用户查询、使用? | □是 | □否 |
8.是否对第三方产品或服务进行安全监测,在发现其未落实安全管理要求和责任时,是否及时督促整改,并在必要时停止接入? | □是 | □否 |
9.是否私自截留第三方产品或服务收集的个人信息? | □是 | □否 |
10.是否存在捆绑恶意广告插件,该插件在后台无提示私自下载推广软件的情况? | □是 | □否 |
平台内容审核 | ||
1.是否建立平台内容审核制度? | □是 | □否 |
2.是否设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负责人及相应专业团队? | □是 | □否 |
3.是否建立平台内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 □是 | □否 |
4.是否建立有效的侵权投诉机制? | □是 | □否 |
网络安全保障 | ||
1.是否实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 | □是 | □否 |
2.是否具备完善的内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数据合规制度? | □是 | □否 |
3.是否具备完善的网络安全技术措施或方案? | □是 | □否 |
4.是否设置网络安全负责人及其他网络安全岗位? | □是 | □否 |
5.是否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包括但不限于系统漏洞维护方案、网络攻击处置方案等)? | □是 | □否 |
6.是否进行过网络安全应急演练? | □是 | □否 |
7.是否与员工(特别是能够访问客户数据、能够收集相关元数据的人员)签订数据保密协议? | □是 | □否 |
8.是否存在危险行为代码,干扰移动设备正常使用? | □是 | □否 |
9.是否在用户不知情或未授权的情况下,通过隐蔽执行、欺骗用户点击等手段,订购各类收费业务? | □是 | □否 |
10.是否强行捆绑推广其他应用软件?是否强制要求用户完成推广应用下载任务才可正常使用? | □是 | □否 |
11.是否存在系统破坏行为,利用系统漏洞私自修改系统配置,造成系统破坏? | □是 | □否 |
参考资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GB/T 35273-2020)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秘书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
App专项治理工作组:《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自评估指南》
App专项治理工作组、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App个人信息保护合规评估工具. https://zcpt.cesidsat.com/cms/index.
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个人信息保护常见问题及处置指南》
《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使用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安全指引》
《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自评估指南》
《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系统权限申请使用指南》
《网络安全实践指南—移动互联网应用基本业务功能必要信息规范(V1.0)》
作者:吴丹君律师 张振君律师助理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数据法律研究”
公司决议下次,股东是否打赏的卡死了肯德基阿里
观韬中茂上海办公室合伙人,律商联讯LexisNexis网络安全合规专家、首席数据官联盟专家组成员及法律顾问、深圳市大数据研究与应用协会法律专家。
专注于互联网、数据信息合规领域,就网络安全和数据信息的合规事项为客户提供咨询及全流程合规整改服务。精耕于网络安全合规领域.
执业领域:
互联网|数据信息、兼并收购、外商直接投资、酒店等
曾为众多跨国公司和外国公司的在华投资、并购以及日常运营提供法律服务。
我也要当作者思想共享 知识变现
点读是点睛网APP中的一款全民学法的人工智能(AI)新产品。它能“识字”和“朗读”,它使“读屏”变“听书”,解放读者的眼睛和颈椎。它使“讲课”变“写作”,解放讲师的时间和身心。
在点睛网PC或APP端注册,登录点睛网PC端个人后台,点击“我的文章”,填写作者信息并上传文章。当第一篇文章通过编辑审核后,即成为点睛网的正式作者。
作者在点睛网个人中心发布文章,编辑审核合格的才能呈现给读者。作者只能发布自己写的文章,不能发布或转发他人的文章。更不能发布有违法律法规、政府规定,或公序良俗、文明风尚、社会和谐等文章。
作者文章上传后,编辑将在工作日最晚不超过24个小时、非工作日最晚不超过48个小时内完成审核。审核未通过的,说明理由。文章评论的审核,参照以上周期。
本网服务属虚拟电子产品,通过第三方平台支付,退费程序复杂且成本畸高。所以, 一经购买成功,概不支持退费请您理解。谢谢!
本网服务属虚拟电子产品,通过第三方平台支付,退费程序复杂且成本畸高。所以, 一经购买成功,概不支持退费请您理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