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11

    X
  • 12

    X
  • 易轶

    X
  • 尹正友

    X
  • 于琦

    X
重复内容

利用好庭前会议对违法侦查行为的法律监督作用

免费 刘臣 时长/课时:6分钟/0.13课时 1个月之前
已学:2,780人 点赞 分享 推荐 收藏 设置

分享到微信

声音

  • 普通女声
  • 普通男声
  • 特别男声
  • 性感男声
  • 情感男声

语速

  • 0.7X
  • 1.0X
  • 1.5X
  • 2.0X
  • 3.0X
  • 4.0X

字号

  • 标准
  • 特大
确定 取消

在我们的制度设计中,检察院是法定的法律监督机关。

在刑事诉讼中,检察院不仅要对公安的违法侦查行为进行法律监督,也要对法院的枉法裁判行为进行法律监督。“检察院两把剑,一把斩公安,一把斩法院。”虽有戏谑之意,却也诠释了检察院神圣而又强势的监督职权所在。

制度的设计是一回事,运行则是另一回事。

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在《国会政体》(《Congressional Government》)认为,美国宪法所设计的那套复杂精巧的制衡机制,不过是一种书面理论,而现实与宪法理想相去甚远。他同时告诫:“操作一部宪法现在要比制定一部宪法更加困难。”

一套设计精良的制度,运行起来尚且如此。更别说先天设计就有缺陷的制度了。

让检察院来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是不合理的,甚至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如果强行将两个角色合一,结果就是他只能放弃其中一个。

现实来看也确实如此,检察院对法院或许还有那么点监督的作用和实效,但对于公安的违法侦查行为,则毫无建树,有时甚至甘当违法行为二传手,沆瀣一气。

在主流的法治国家,司法审查是贯穿整个刑事诉讼流程的。要拘捕,上庭找法官签令状;要搜查,上庭找法官签令状;要查冻扣,上庭找法官签令状。一切侦查行为都必须接受司法审查。

我们的现状是, 侦查行为是黑箱的行政审批机制,检察院对侦查行为的监督又形同虚设,等到开庭再提违法侦查问题显然又太迟。在现行的制度框架内,还有没有其他的制度渠道能够对违法侦查行为进行制衡?

笔者认为,答案就是庭前会议。

排除非法证据自不必说,庭前会议通过排非,直接否定某些通过严重违法侦查行为所取得证据的证据资格,自然是对违法侦查行为进行法律监督的最直接体现。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庭前会议制度就是因排非需要而产生的。

非法证据的产生,基于极其严重的违法侦查行为产生。但很多侦查行为的违法性是很隐蔽的,庭前会议对于这些违法行为能不能起到制衡作用呢?

以笔者亲办的几个案件为例。

一、被藏匿的书证

一个典型的刑事手段违法插手经济纠纷案件。公安机关藏匿了整整二十本账目,没有随案移送,而这些账目上,含有大量无罪信息。

我们从检察院阶段就反复申请,要求公安机关随案移送这些账目,但一直未果。检察院给我们的“口头”回复是:“公安‘口头’告知他们,这些账目没有用,所以不移送。”

有没有用,不能公安说了算吧?再退一步讲,你要是真觉得这样做没问题,你好歹出个书面材料,盖个公章啊。也没有,什么都没有。

这个问题一直到庭前会议才解决,在法院的介入下,这些账目最终被移送——虽然移送时间是开庭前最后一天。

二、被消失的同案犯

张三通过(且仅通过)李四与某被指控诈骗的团伙联系。现在,张三被指控与这个团伙共同犯罪。

显然,在这条证据链上,李四是不可或缺的。缺了李四,则无论是证据链上还是逻辑链上,都是严重断裂的。

就是这样一个关键的李四,出于某种未知的原因,一直抓不到。直到快开庭了,他的状态仍然是“另案处理”。

检察院对李四的解释是:其一,无法确认李四的真实身份;其二,无法确认李四是否构成犯罪。综上,无法上网逃,所以抓不住。

直到法院召开庭前会议,才找到平台将道理好好给检察院摆一摆。

关于怎么确认李四真实身份的问题,由于牵涉到侦查技术,所以本文不讲。但仅看第二点,就知道这是一个站不住脚的解释。

与这个团伙隔了一个李四的张三,马上都要上庭受审了,你还在这说不确定作为核心中间人的李四是否构成犯罪,是不是有点搞笑?如果说李四可能不构成犯罪,那么显然张三更不构成犯罪,应该立即给张三办取保。

在法院的介入下,检察院已经要求公安继续落实李四的下落问题。

三、善变的证人

这个就很多了,不再详细举例。

其实法院对于那些“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反反复复的证人,疑虑更深更加谨慎。申请他们出庭作证,是很容易获得法院支持的。

庭前会议要解决的事项当中,很多都带有明显的对违法侦查行为进行法律监督的色彩。比如笔者上面所提到的三个例子,分别对应:申请调取未随案移送的证据材料;申请收集、调取新的证据材料;申请证人出庭。

“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与其讨论如何将检察院的法律监督落到实处,不如尊重自然规律,交由更适合监督的人去监督。庭前会议,或许就是实现法律监督职责转移的“接力棒”。

来源:微信公众号“刑辩人在路上”

版权声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作者信息及文章出处
发布:刘臣 编辑:点小读 责任编辑:点小读

还可以输入280个字 查看 《留言评论奖励规则》 发表评论

精选评论

(0)

公司决议下次,股东是否打赏的卡死了肯德基阿里

声音
  • 情感童声
  • 性感男声
  • 特别男声
  • 普通男声
  • 普通女声
语速
  • 0.7X
  • 1.0X
  • 1.5X
  • 2X
  • 3X
  • 4X
字号
  • 特大
  • 标准

作者

刘臣
  • 文章20
  • 读者5w
  • 关注3
  • 点赞74

  现为上海锦天城(郑州)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

  完善的法律及财务教育背景,具备军事检察院工作经验,具备过硬的诉讼、非诉业务知识基础。

  公众号“刑辩人在路上”运营人

我也要当作者

思想共享 知识变现

常见问题

  • 1、“点读”是什么?

    点读是点睛网APP中的一款全民学法的人工智能(AI)新产品。它能“识字”和“朗读”,它使“读屏”变“听书”,解放读者的眼睛和颈椎。它使“讲课”变“写作”,解放讲师的时间和身心。

  • 2、“点读”的作者?

    在点睛网PC或APP端注册,登录点睛网PC端个人后台,点击“我的文章”,填写作者信息并上传文章。当第一篇文章通过编辑审核后,即成为点睛网的正式作者。

  • 3、“点读”的文章?

    作者在点睛网个人中心发布文章,编辑审核合格的才能呈现给读者。作者只能发布自己写的文章,不能发布或转发他人的文章。更不能发布有违法律法规、政府规定,或公序良俗、文明风尚、社会和谐等文章。

  • 4、“点读”的审核?

    作者文章上传后,编辑将在工作日最晚不超过24个小时、非工作日最晚不超过48个小时内完成审核。审核未通过的,说明理由。文章评论的审核,参照以上周期。

记课时

利用好庭前会议对违法侦查行为的法律监督作用

消费:20点币 现有:0点币 课时:0.13课时/6分钟
确定

您好,以下是重要提示:

本网服务属虚拟电子产品,通过第三方平台支付,退费程序复杂且成本畸高。所以, 一经购买成功,概不支持退费请您理解。谢谢!

支付成功

恭喜您记录课时成功!

继续听课 选择文章
记课时

利用好庭前会议对违法侦查行为的法律监督作用

消费:20点币 现有:0点币(点币余额不足,还需支付533点币) 课时:0.13课时/6分钟
充值

您好,以下是重要提示:

本网服务属虚拟电子产品,通过第三方平台支付,退费程序复杂且成本畸高。所以, 一经购买成功,概不支持退费请您理解。谢谢!

文章查重申诉
0 /1000
提交申诉
提交成功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申诉意见,
请注意查看处理结果。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