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真的是越来越富了,豪车频繁出没!在4S店里,在车展中,在大街上,如今还开进了法庭!
今年6月27日,重庆市游女士130万购买玛莎拉蒂因产地与合同约定不符,汽车销售公司被判决退一赔三。无独有偶,两年前也在重庆,龚先生发现自己360万购买的法拉利为事故车,4S店被判退一赔一。
游女士、龚先生们是如何索赔,成功维护了自身权益的?汽车销售中还有哪些猫腻值得消费者注意?律政君约该案的代理律师、重庆康渝律师事务所主任陈晔聊了聊。
消费者不懂行,维权形势严峻
自2014年3月15日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以来,国家对相对弱势的消费者的保护力度逐渐提高,而作为耐用消费品的汽车具有使用周期长、价格高昂的特点,对于外行的消费者来说,往往会因为不懂而受到销售者的欺诈。尽管国家关于汽车三包、召回等政策已经落地,但当前汽车消费维权的形势仍然严峻。
笔者将通过自己亲身办理的两件关于“消费者维权”的案件为视点,分析当前关于汽车消费维权中所面临的一些法律问题,为维护消费者权益提供一些司法实践经验。
案件一
事故法拉利赔偿案
重庆籍龚先生于2013年8月23日在重庆某4S店花360万购买了一辆法拉利车,并签订了《二手车买卖合同》,但开了一个多月后仪表盘和车通体内部就出现异响,后又发现该车为事故车,查出该车曾在杭州发生过严重的交事故,维修费高达40多万元。因此龚先生认为4S店隐瞒车辆的真实情况,已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构成欺诈。并起诉至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法院,经过长达一年的审理,于2015年10月29日重庆市渝北区法院一审认定为:被告应该知悉涉案车辆发生过交通事故及维修等事实,但在销售时并未告知原告龚先生,应推定其主观上具有故意隐瞒涉案车辆系事故车的事实,构成欺诈,并根据原《消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之规定判决被告退一赔一,退给龚先生360万的同时,赔偿360万元。(下文简称“案一”)
案件二
玛莎拉蒂产地欺诈案
重庆籍游女士于2014年4月3日在重庆某汽车销售公司花130万购买了一辆玛莎拉蒂轿车,并签订《购车合同》,完成交车后,游女士在驾驶车辆的过程中屡次发现该车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不良状况,比如无法点火、天窗漏水、爬坡无力、突然熄火等。于是游女士前往该汽车销售公司要求经销商退车或换车,但是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在请求退换无果后,游女士于2015年7月6日将其告上法院,要求该汽车销售公司退一赔三。经过起诉、撤诉、再起诉等多次周折,并于2016年10月24日重庆渝北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于2017年6月27日,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该汽车销售公司退一赔三。(下文简称“案二”)
近些年,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二手车交易量也相对剧增,必然会产生较多的二手车交易纠纷。经销商往往将事故车、报废车投入到二手车买卖市场中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随着消费者维权的意识提高,这样的纠纷、投诉也日渐增多。笔者认为,上文二案件主要的争议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争议一:代理合同还是买卖合同
案一中的重点在于:龚先生与汽车销售公司是隐名代理关系还是买卖合同关系。关于两者的认定,根据《合同法》第402条规定:“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该合同直接约束委托人和第三人,但有确切证据证明该合同只约束受托人和第三人的除外”,这是我国法律关于隐名代理的规定。在本案中,龚先生一直认为出卖人身份与车主身份是可以分离的。另外从双方提供的证据来看,该汽车销售公司负责车辆的所有程序,双方签订的《二手车买卖合同》也明确载明公司为卖方、龚先生为买方,并加盖了该公司的公章,确认两者为合同双方当事人,因此买卖合同关系成立。
案二中游女士和经销商签订的是《重庆某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代理购车合同》,首先是该合同中显示的“代理购车合同”六字的字体型号明显偏小,不具有明显提示的作用。其次是该合同中明确的规定了双方关于付款、逾期、定金、罚金等细则,实属于合同法中关于买卖合同的规定。再者代理合同属于格式条款。作为法律人,应从法律的制定原理的角度去看,根据《合同法》第九章第一百三十条关于买卖合同的规定:“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该合同完全具备买卖合同的要素,应认定为该合同为买卖合同。最终,法院根据合同的内容及相应法律条款认定双方的买卖关系成立。
争议二:销售商是否存在欺诈
案一中销售商隐瞒销售车辆为事故车的真实信息,错误的指导消费者龚先生进行购买信息不真实的二手车。本案的难点在于:4S店出售的是自己没有所有权的二手车,并开具了车主个人的发票,是否构成消费欺诈?
案二中游女士在事后发现汽车销售公司卖给她的玛莎拉蒂,在车辆颜色、产地等四个方面存在前后不一的情况,属于欺诈行为。另外合同中明确约定的是进口车辆中的中规车,交付给消费者的却是改装车还属于美规车;在法院审理中,销售商仍然认定销售的车辆为意大利原装进口车辆,即便对涉案车辆进行了改装,但不属于“实质性改装”,所以在整个销售过程中不存在欺诈。但是根据《车辆一致性证书》载明的情况来看,这辆玛莎拉蒂的原产地为美国,但合同约定为意大利。因此法院认定该公司交付的车辆在原产地方面不符合合同约定。另外该汽车销售公司作为专业车辆销售企业,在汽车销售及车辆情况认定方面专业知识强于消费者,因此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销售商应当在销售过程中,对车辆的实际情况进行明确的说明和告知,但其实际上未能交付符合同约定的车辆,且对交付车辆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隐瞒,该行为已经构成欺诈。
首先,依据《民法通则》第58条的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是无效行为。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六十八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其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因此,法院保留了游女士的合同撤销权,判决撤销其与该汽车销售公司的购车合同。在合同撤销后,要求该汽车销售公司判决生效十日内返还游女士130万购车款及购置税、保险费;同时,游女士也要在判决生效十日内将玛莎拉蒂车辆返还给该公司。
最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法院要求该公司在判决生效十日内支付游女士390万赔偿款于法有据。
争议三:原告是否还具有撤销权
案二中游女士与该汽车销售公司于2014年4月3日签订购车合同,距离一审已经超过一年,游女士是否失去了撤销权?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还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趁人之危,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愿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法律明确规定涉及合同撤销权的除斥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计算,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未行使的,撤销权消灭。因此经销商的代理律师认为,游女士已经过了行使合同撤销权的一年除斥期,不再拥有撤销权。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撤销权消灭。”
也就是说,要从游女士知道自己的车是在美国生产及改装车的时间算起,如果她明知如此还没有起诉行使权利,她就失去了对合同撤销的权利。但从案件发展情况来看游女士是2015年11月3日的一次庭前会议得知自己的车是美国生产及改装车的事实的,经销商也无法举证自己在此之前对游女士进行了明确告知。因此按照该时间进行计算,至游女士起诉未超过一年,游女士具有撤销权。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和谈论可以看出当前的汽车销售纠纷存在很大的可探讨性。笔者亲身办理该二案从中国司法判例的角度来看具有较大的社会事实与价值意义,其意义在于该案成为全国以产地和改装问题认定消费欺诈的第一案,在消费者维权的领域上起到了很大的标杆作用,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自此“玛莎拉蒂案”便成为了全国首例进口车产地欺诈退一罚三的判决先导,具有警示作用,对全国汽车经销商更是敲响警钟,在今后的社会市场中自觉地规范产品质量,为消费者营造一个健康的消费市场。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转发,转自:方圆律政)
公司决议下次,股东是否打赏的卡死了肯德基阿里
硕士研究生,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重庆康渝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国内知名律师,四川省文化产业社科普及基地客座研究员,中国经济决策研究中心法律咨询库专家成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法律处法律评论员(特邀),《西藏日报》社研究室客座研究员,荣获律师行业先进个人称号,重庆市九龙坡区市民学校法制副校长。长期致力于消费维权案件,所承办的案件大多具有社会影响力,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新浪网、腾讯网、中新网、澎湃新闻、华龙网、重庆晚报、华西都市报、重庆晨报等亦有广泛关注报道。
思想共享 知识变现
点读是点睛网APP中的一款全民学法的人工智能(AI)新产品。它能“识字”和“朗读”,它使“读屏”变“听书”,解放读者的眼睛和颈椎。它使“讲课”变“写作”,解放讲师的时间和身心。
在点睛网PC或APP端注册,登录点睛网PC端个人后台,点击“我的文章”,填写作者信息并上传文章。当第一篇文章通过编辑审核后,即成为点睛网的正式作者。
作者在点睛网个人中心发布文章,编辑审核合格的才能呈现给读者。作者只能发布自己写的文章,不能发布或转发他人的文章。更不能发布有违法律法规、政府规定,或公序良俗、文明风尚、社会和谐等文章。
作者文章上传后,编辑将在工作日最晚不超过24个小时、非工作日最晚不超过48个小时内完成审核。审核未通过的,说明理由。文章评论的审核,参照以上周期。
本网服务属虚拟电子产品,通过第三方平台支付,退费程序复杂且成本畸高。所以, 一经购买成功,概不支持退费请您理解。谢谢!
本网服务属虚拟电子产品,通过第三方平台支付,退费程序复杂且成本畸高。所以, 一经购买成功,概不支持退费请您理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