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imgIndex/xlk_logo2.png)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律所开始快速扩张、布局全国,似乎律所规模化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在这个趋势下,很多律师不禁思考:律所要发展是否必须进行规模化?在规模化进程中,律所将面临哪些发展问题?如何评判一家律所规模化运行良好的标准?规模化未来的趋势是什么?
在本文中,瀛和律师机构创始人董冬冬律师认为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希望对关注规模化问题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 本文整理自瀛和律师机构创始人董冬冬律师在新则派活动上的演讲
- 1 -
规模化的4个深层逻辑
为什么要规模化?规模化是实然的,还是应然的?
过去10年,我在创办两家大型律师事务所的过程中,发现规模化已经是整个律师行业不可阻挡的趋势。
举个例子,2010年我在创建上海盈科律师事务所的时候,整个上海滩只有锦天城一家超过100人的律所,人数第二多的是大成,只有99个人。
截止2019年,锦天城有1100人,大成近500人,而我创办的上海盈科人数位列第二,共800多人;整个上海超过200人的律师事务所有14家,超过100人的有37家。
10年间上海律师行业发生了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北京律师业就更不用说了,规模化的成果有目共睹。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我观察到了4个底层逻辑。
1. 市场化
分析中国律师行业,离不开宏观的政治经济环境。过去40年,中国律师行业无论收入还是人数,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率,这和中国的GDP快速增长、直至排名全球第二是分不开的。
另外,中国的市场化拥有非常好的基础,那就是法治的一体化。而在美国,每个州的法律都不一样,一个拥有纽约州律师执照的律师,到了加州就可能会面临执业障碍。
2. 地域化
我们曾经统计过,光北京、上海两地的律师创收,就占了全国律师总创收规模的近半壁江山,可以说目前整个律师行业发展是不平衡的。
这种不平衡带来的结果就是,北京、上海两地律所「无限」做大,就可以为二三线城市的律所提供专业、产品、管理、技术、品牌。这种传导是基于势能的,所谓「削峰填谷」,规模化律所以此为地域化律所做贡献。
3. 网络效应
互联网经济一个很重要特征就是网络效应。一个网络平台的价值取决于它网络上的节点总和的N次方,这也是我们常讲的互联网的摩尔定律。
律师行业也是一样,如果我们把每个律师看成平台上一个价值节点,那么每个人和每个人产生的有效的交易,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这就好比一张A4纸叠64次的厚度,是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虽然规模化会呈现边际效应递减,但是从理论上看,规模化带来的是价值的叠变和裂变。
4. 行业特点
律师行业是一个知识型的服务行业,是一个基于人的行业,如果一家律所想提高自己的业务收入总额,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往往只有两个方法:一是提高对客户的收费能力,二是扩大规模。简单的人数规模增长,可能是律师行业发展最快的一种方式。
三国时期,曹操和袁绍有一次非常著名的对话,袁绍调侃曹操说,如果功业不成,我还能够据天地之险,称霸一方,请问曹操你能干什么?
曹操很不以为然,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意思就是,我将任用天下拥有智谋的人,用我的方法驾驭他们,这样就能无往不胜。曹操认识到了「人」的重要性。
我认为律所发展的道理很简单,就是激发人、凝聚人。
所以,律所的规模化没有什么秘诀,就是做好「人」 的工作。过去的实践证明,律所做大,不一定要做强;但是律所要做强,必须做大。
- 2 -
规模化的基本路径
最近10年,我观察到的中国律师行业规模化基本路径,总结起来主要是三种模式——
1. 单体做大:合并做大、自然做大、横向招聘
中国律师行业一个经典的合并案例,就是北京的观韬所和上海的中茂所,两个品牌跨地域合并后成立的观韬中茂律师事务所,一下子做到了上海律所前20名。
但是中国的传统律师事务所,包括红圈所,都是自然做大的——从招聘应届毕业生开始,按照1~12级的方式一步步培养。
但是大家都知道,律师行业发展太快了,自己培养人根本来不及,因此大部分律师事务所从0做到100,从100做到10000甚至更多,都是基于本身的规模化,依靠横向招聘完成的。
2. 布局做大:直投直营、品牌加盟、联邦模式
从律师事务所的布局来看,规模化有两个含义,一是人数的规模化,二是布局规模化。而国内一体化、本土化的法律服务市场,为律师事务所的全国布局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律师行业主要有三种布局模式:
第一种,直投直营、直投直管。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的老东家——盈科律师事务所。当年我参与了盈科全国的布局,就是采用直投直管的模式,由总部统一进行人、财、物、品牌、技术等的控制。我认为这种模式在过去10年是很有效果的,它奠定了规模所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二种,品牌加盟。
很多北京、上海的律所在全国各地布局,就是直接吸纳一家当地律所。这是最简单便捷的一种规模化方式。但在这种模式下,分所和总部的紧密程度不高,也导致了这种布局方式下的律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第三种,即瀛和的模式,联邦做大。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我们用了差不多7年时间,在全国布局了300家成员律所,基本上覆盖了一二三线城市。
联邦做大模式的好处在于,保证了当地律师事务所产权的独立性;同时因为大家都姓「瀛」字,在技术、品牌、业务、产品上能够连接起来。
我曾经比喻说,当地成员所就像发电机——当地发电,而瀛和通过技术、品牌、管理实现并网,进而「削峰填谷」,使得资源得到有效的均衡。
- 3 -
规模化面临的问题
过去一些粗放式的规模化方式,最终可能会衍生出很多问题;再加上外部政策环境趋严趋紧,使得律所内外部风险日益增加。
律所规模做大之后,首先挑战的就是律师事务所的管理能力。
马云曾经说过,一家健康的公司,应该是持续稳定增长和运营的。但过去几年我们看到,规模化律所只要出现一件风险性事件,就会影响到整个律所的品牌,使得律所面临巨大的公关危机和舆论压力。
另外,律师事务所规模增加后,网络边界效应却未必同步增加,即摩尔定律、网络效应并没有发生作用。
有的规模所,律师之间「老死不相往来」,没有任何交流,更谈不上业务合作,甚至大家没法在一起共事。比如说针对大型国有企业的市场渠道开发,一个律师接了案子,另一个律师就丧失了这个客户的渠道。所以对于规模所来说,律所内部交易市场的建设和管理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如果一家律所的总收入中,来自同行介绍的比例超过35%,我就认为这是一家幸福感很强的律所。而这有赖于规模化律所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交易市场,建立一套有效的交易机制。
举个例子,一个律师团队是否愿意把做过的IPO项目内档,无条件地全部分享给其他团队?如果能,这家律所叠加的效益就可以再增加一倍,因为同样的知识管理成本几乎为0。
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律师团队之间信息遮蔽,很多客户资源和渠道都直接浪费掉了。
规模化只是解决了一个数学问题,而不能真正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所以管理很重要,我们最终要通过制度化建设解决信任传递的问题。
- 4 -
规模化的未来趋势
1. 规模化、平台化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我认为未来10年,规模化、平台化的趋势将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
平台化、规模化的概念十几年前就已经出现,如今它们应该有更深刻的内涵和外延。
平台化:用互联网思维,从简单的组合到形成体系化的、有效的市场和组织。
规模化:业务规模、律师规模不断升级,网络布局全国各地。
2019年,全国律师人数达47万,按照年增长率10%计算,2030年,全国律师人数将达120万。
未来10年,律师人才的规模增长将为规模律所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规模化带来的竞争会进一步拉开律师之间的差距,基于交易的信息遮蔽以及信任的不传递,卓越者和平庸者的差异会变大。
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内容为王,一定程度上来说,个人IP可以穿透任何平台单独存在。最近我在抖音上看到一个石家庄的律师,他靠自己一个人在一星期内就获得了645万的粉丝,但没有人知道他是哪家律师事务所的。
所以所谓的规模化,是没法笼络出最卓越的人才的,但如果卓越的人才能加入平台,反过来为平台赋能的话,对平台来说是极大的助力。
为什么年轻人更愿意选择在北京创业?在北京创业和在石家庄创业的杠杆是不一样的,外部的环境、人才资源、业务势能都不一样。
所以我觉得未来的规模化,大家要警惕一个问题——你是要成为卓越的规模化,还是成为平庸的规模化?
2. 三边博弈
与此同时,所有的主任、合伙人都要思考一个问题,即「三边博弈」。
如果从律师事务所的人员要素来看的话,无非就是三边——
律所,作为组织独立存在;
合伙人,我们可以理解为投资人或者老板,也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
为合伙人服务的授薪律师、律师助理、行政团队、品牌管理团队等等,作为员工也独立存在。
律所不是只靠专业就可以实现规模化的,还必须要考虑律所的战略,考虑合伙人之间能不能建立共享、共治、共融的发展机制,考虑能不能做到员工的代际公平。
但解决这个问题很难。为什么红圈所的规模一直发展不起来?原因很简单,合伙人为了保证利润率,使得律所的人才流动很快,很多律师可能做到年薪50万的时候,就不愿意继续工作了,还有很多合伙人因为利润率过高也离开了。
但如果律所完全适用提成制,可能合伙人或者提成律师收入很高,但是律所没有任何积累,律所独立存在的商业价值就没有了。
所以,要想成为一家优秀的规模化律所,必须为三边博弈设计一个很好的架构。
3. 检验规模化是否良好的三个标准
最后,我认为,衡量一家律师事务所规模化做得好不好有三个标准——
第一,服务好客户。这是第一位的;
第二,被市场认可。客户选择你并且以你为荣,那就是成功了;
第三,员工是否幸福。你的规模化是不是建立在帕雷托最优,让所有人都能受益。
来源:微信公众号“新则”
公司决议下次,股东是否打赏的卡死了肯德基阿里
资深律师,律师管理专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法学硕士,复旦大学管理学EMBA(2011),上海交通大学金融高级管理硕士(2016),亚杰商会摇篮12期学员。
2010年创办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并成为上海第二大规模的知名律师事务所。现担任瀛和律师机构创始合伙人,上海瀛东律师事务所主任、创始合伙人,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运营负责人。
微信公众号:董董的墨迹
主要著作:
《谁的青春不热血》(2017)
《股权控制战略》(合著 2019)
联系方式:邮箱:ddd@winteam500.com
我也要当作者思想共享 知识变现
点读是点睛网APP中的一款全民学法的人工智能(AI)新产品。它能“识字”和“朗读”,它使“读屏”变“听书”,解放读者的眼睛和颈椎。它使“讲课”变“写作”,解放讲师的时间和身心。
在点睛网PC或APP端注册,登录点睛网PC端个人后台,点击“我的文章”,填写作者信息并上传文章。当第一篇文章通过编辑审核后,即成为点睛网的正式作者。
作者在点睛网个人中心发布文章,编辑审核合格的才能呈现给读者。作者只能发布自己写的文章,不能发布或转发他人的文章。更不能发布有违法律法规、政府规定,或公序良俗、文明风尚、社会和谐等文章。
作者文章上传后,编辑将在工作日最晚不超过24个小时、非工作日最晚不超过48个小时内完成审核。审核未通过的,说明理由。文章评论的审核,参照以上周期。
本网服务属虚拟电子产品,通过第三方平台支付,退费程序复杂且成本畸高。所以, 一经购买成功,概不支持退费请您理解。谢谢!
本网服务属虚拟电子产品,通过第三方平台支付,退费程序复杂且成本畸高。所以, 一经购买成功,概不支持退费请您理解。谢谢!